【记者 慎大伟/基隆 报导】全国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标本经主管机关核审通过后,114年1月15日在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主题馆5楼正式展出,这被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红皮书中列为濒危(Endangered)物种的鬼蝠魟(蝠鲼),属于软骨鱼类,身体扁平宽大,是世界最大的魟鱼,鳍像翅膀一样宽,能像飞行中的鸟类一样沿着洋流飞翔,成为海洋中最优雅的动物之一,又被形容为海中的『飞行魔毯』,15日在海科馆举行揭展仪式,即日起民众可近距离到海科馆认识与观赏这令人惊叹与可飞翔于海面上的海洋『空中芭蕾』巨星!

海科馆表示,本次在海科馆惊艳登场的鬼蝠魟,是大洋型的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由于鬼蝠魟体型巨大、生长缓慢,繁殖稀少,并面临捕捞威胁,属保育类。鬼蝠魟(蝠鲼)体长可达9公尺,体重可达3公吨,菱形体型随着海流在海中游动时,也彷佛像一个巨大的风筝般,慵懒地在海洋中飘逸。鬼蝠魟属前口蝠鲼属(又称为鬼蝠魟属)包含两个物种,其一是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鲼(Manta alfredi),以及大洋型的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本次在海科馆登场的鬼蝠魟,是大洋型的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

海科馆代理馆长王明源表示大型鬼蝠魟标本,专业团队花了整整380天,从剥皮、柔剂处理、削皮作业、软骨的清洁与处理、假体制作与修正、复皮作业、涂装…等手续,像在创作艺术品一样,一笔一画地让这尾鬼蝠魟『复活』过来,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标本,再度『复活』的鬼蝠魟悬吊展示于主题馆5楼廊道上,特别以俯冲的姿态游向科学厅廊道的挑高玻璃帷幕,不但活灵活现且动感十足。除了提供民众近距离的观赏鬼幅魟优美的姿态外,也可认识与了解鬼蝠魟相关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知识,更让民众多了一处来海科馆可拍照打卡的夯点。

海科馆研究典藏组组主任施彤炜说明,制作这全国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标本,缘起于112年7月13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接获海保署电话通知与告知有因延绳钓误捕而亡的鬼蝠魟,为保有与接收这珍贵的鬼蝠魟,接续的12小时便快速的展开一连串的讨论、联系…等作业,想尽办法保有这个珍贵的鬼蝠魟对象。过程中充满了挑战、难题与机缘。例如,因为对象太大,临时找不到合适的吊车;也找不到容得下鬼蝠魟的冷冻厂与冷冻柜;更找不到合适的处理场地。每当有放弃的念头时,在地乡亲们总是不断地持续帮忙打电话联系,于是奇妙的事发生了,难题也克服了,终于把曝晒在烈日下的鬼蝠魟从磺港吊起,运送到冷冻厂空地,而租用的冷冻货柜也在傍晚及时送到冷冻厂,最后再将鬼蝠魟拖进冷冻柜急速冷冻至-20度。而在标本处理作业上,国内从来没有处理过大型魟鱼剥制标本的实作经验,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也必须面对许多未知的状况与试验。从剥皮计划、柔剂的处理、削皮作业、软骨的清洁与处理、假体的制作与修正、复皮作业、涂装…等等手续,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耗时一年多才完成今天的标本展示对象。这集结众人力量让鬼蝠魟以再度『复活』之姿,展现并悬挂于海科馆让民众有机会认识这优雅的『海洋飞天魔毯』鬼蝠魟,未来面对常温展示的环境,包括气温、湿度、光害…等课题,以及日后的藏品维护技术,与相关经验的累积而言,都是值得挑战的课题。(照片国立海科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