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和伴随而来的海啸所引发出的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发生的核事故。这次事故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中被分类为最严重的7,与车诺比核事故同级,也是全球目前仅有的两个7事故之一。在2015年3月调查发现,炉心内所有核燃料都已熔毁。此次事故更是东日本大震灾的次生灾害之一。截至2019年3月,这次事故造成的受灾区域面积几乎与名古屋市相同福岛核事故后,用了大量水来冷却反应堆,多年累积之下,1000多个巨型储水罐渐趋饱和。而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日本内阁通过排海方案。日本东电公司在福岛海边,建了一个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水将再被注入一个比游泳池略小的水槽中,用海水稀释100倍。如果检测符合排放标凖,就会通过管道排到距离海岸1公里的大海中,这一过程将持续30年。
在2023年8月24日中午12时日本政府正式启动核污水排海的机制。在过去四轮核污染水排放中,日本已向海洋排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已于2024年4月19日启动了第五轮核污染水排放。按照此前几轮的排放规模,本轮预计同样会排放约7800吨核污染水。根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计划,他们计划在2024年完成七轮核污染水排放,预计总量将达到约54600吨。而三十年排放下来的总量预估则是高达一百万吨。
而由于核废水里的氚无法去除,当东电有计划将掺有氚的污染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到海洋之中,则受到日本当地很多渔民持反对意见,日本天主教主教会议和韩国天主教主教会议也公开反对排放计划,并得到渔民、当地县理事会及济州道知事元喜龙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即便东电方面坚称氚是安全的,而对此也产生了很大争议。最重要的是因核污染水曾直接接触核子反应炉炉心,此行为引发外围海域的国家严重关切。更有高达84%的韩国人不希望日本排放核污水。

而这些核污水中氚的含量最高,这种元素从外部对人体造成辐射的可能性不大,但透过海洋生态食物链的结构,最终有可能会大量地进入到我们的人的人体后,轻则导致疲乏无力、嗜睡、食欲减退等,累计到一定剂量后,可能会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致癌。而同时,也有根据国外专家研究指出,核污水中含有碳14将带有损害人类DNA的潜在危险。首先是DNA损伤和细胞突变:核辐射可以直接与细胞内的DNA相互作用,导致DNA链断裂、碱基改变和细胞基因突变。这可能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遗传信息的传递,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其次是癌症发生:多项研究已经指出,核辐射与多种癌症类型的发生关联密切。长期接触高水平的辐射会导致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而高剂量的核辐射暴露可以引起辐射病或急性放射病。这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接受辐射,导致严重的放射性损伤。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疲劳、造血功能抑制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而广岛核爆显现出,核辐射还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基因突变和遗传缺陷的出现。这可能影响子代的健康状况,增加遗传性疾病和畸形的风险;不论是长期或是短暂接触核辐射都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以便是长期低剂量的核辐射暴露,虽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潜在的健康问题可能长期累积。这包括慢性疾病、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问题等。这些潜在会造成人类的疾病的问题,很可能都不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发生,而是会经由长年累月的堆积下来之后,在我们的下一代或是人类的后代之中才会产生的。
海水覆盖了地球约71%,海洋更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环之一,也影响气候及天气形态。核废水排入海洋之中,影响的不单单是北太平洋圈,还会透过气候及天气的型态,形成雨水,降落到我们平常生活的土地之中,进入到我们的日常饮水及农作之中,这些都是具备必然的可能性及不可预测性的情形,不论是各地方的民间或是政府都应正视这一百万吨核污水的来源及去处,不应冷漠轻忽。